繼5月底鐵礦石巨擘力拓宣布與日本新日鐵達成關于2009年度鐵礦石基準價格下調33%的協議后,日前,力拓再次發表聲明,稱已與亞洲大部分客戶達成鐵礦石供應長協價。雖然中國鋼鐵協會早在5月31日就明確表示不接受這一談判首發價,但隨著韓國和中國臺灣的鋼鐵企業相繼宣布接受降價33%的價格,中國鋼企的談判難度進一步加大
按照多年來國際鐵礦石談判慣例,若供需雙方中任何一對率先達成“首發價格”,則其他各方均需無條件接受。雖然中國作為國際上最大的鐵礦石需求方,但在以往的鐵礦石價格談判中卻一直處于不利地位。那么,2009年,中國鋼企能否打破這一多年的“國際慣例”,開啟一個全新的價格談判機制呢?
國內鋼企成本制約決定“中國底線”
雖然力拓宣稱已與亞洲大部分國家達成了鐵礦石長協價,但中國鋼協仍然拒簽“城下之盟”,堅決表示中方堅持鐵礦石長期合同價格應回到2007年水平這一底線不變,即澳洲礦石降價45%,巴西礦石降價40%。
中國鋼協堅持強硬態度的最大理由來自于國內鋼鐵企業的生產成本制約。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2008年鐵礦石價格大幅上漲和鋼材價格持續下降導致中國鋼鐵企業幾乎陷入全行業虧損的境地。根據中鋼協發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在72戶大中型鋼鐵企業中,仍有超過三成鋼企虧損,整體虧損達33.08億元;前4個月整體虧損逾50億元。雖然近期國內鋼材價格已有所反彈,但業界對鋼鐵行業的這種暫時回暖并不樂觀,“我的鋼鐵”網預期在今年下半年,鋼材價格將會走低,并保持在4000元/噸以下。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在剛剛舉行的上海陸家嘴金融論壇上預計,全行業的虧損可能持續今年一整年,而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更表示,即使鐵礦石價格降到2007年水平,還是有一些鋼鐵企業會虧損。
摩根大通日前發布的報告也證實了這一點。該報告指出,雖然目前對鋼材的需求有所復蘇,中國鋼鐵價格也連續4周緩慢爬升,但中國鋼鐵行業仍面臨虧損的局面。
中國鋼企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決定了中國鋼企在鐵礦石談判中必須堅持底線。畢竟,作為鐵礦石需求量超過日本和歐洲鋼企總和的中國鋼鐵業,不能以自己全行業的虧損為代價來遵循所謂的“國際慣例”。
一位行業分析師表示,如果按照新日鐵談定的“首發價格”計算,力拓的銷售價格約為62美元/噸,而其開采成本大約僅為42美元/噸,利潤空間很大;相反,這一價格卻會讓中國鋼企全行業陷入虧損,“這種礦山盈利、鋼企虧損的價格協議肯定是無法接受的”。
供給過剩為“中國底線”提供支持
目前鐵礦石供求基本面的變化為中國鋼企堅持談判底線提供了支持。
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隨著市場對鋼鐵需求的銳減,全球各主要鋼鐵生產企業紛紛限產,從而對鐵礦石的需求也大為減少,鐵礦石供應處于事實上的“過剩”局面。據世界鋼鐵協會統計,今年一季度,全球粗鋼產量同比下降22.8%;扣除中國產量,全球粗鋼產量降幅高達36.9%。鋼廠在大幅減產,但鐵礦石供應商并未隨之大幅減產,鐵礦石已由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中鋼協常務副會長羅冰生透露,今年全球的鐵礦石供給過剩預計將達到2億至3億噸。
“2009年,國際鐵礦石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鐵礦石市場杠桿向買方市場傾斜,中國理應擁有更多的定價話語權。”蘭格鋼鐵信息研究中心王國清表示。
支持中國鋼企談判“底氣”的另一因素還來自于中國巨量的鐵礦石庫存。王國清指出,即使不進口,國內庫存也能維持鋼鐵企業目前的生產。今年1至4月,我國共進口鐵礦石1.87億噸。目前我國的鐵礦石港口庫存有7000萬噸,加上各大鋼廠庫存及社會庫存,總數將超過1億噸。而目前中國鋼鐵生產每月所需鐵礦石6000萬噸,按50%的對外依存度計算,中國每月僅需進口鐵礦石3000萬噸。那么1億噸的庫存,即使不進口,也能維持鋼鐵企業3個月左右的生產。
一邊是供給過剩,一邊是巨量的庫存,這種局勢明顯為中國鋼企談判提供了有力的籌碼。而國家發改委前段時間出臺的限產令這一行業政策,又給鐵礦石需求放緩提供了政策保障。摩根大通報告稱,鑒于較高水平的庫存,依然具挑戰性的經濟基本面以及政府對鋼鐵行業擴產的擔憂,相信在未來幾個月中,鐵礦石進口可能會逐漸減少。
同時,近年來,我國投資海外權益礦的規模也不斷擴大,這進一步增強了我國談判的話語權。據蘭格鋼鐵信息研究中心統計,目前我國每年進口的鐵礦石中有8000萬噸屬權益礦,自2009年2月起,我國的鋼鐵企業、貿易企業加大了對海外權益礦的投資力度,主要以購買海外礦企的股權為主。按照今年海外權益礦的收購進展速度,到2010年,我國的權益礦資源量將超過1億噸。
此外,在鋼鐵需求萎縮、鐵礦石進口現貨價格持續低位的背景下,國內礦山生產能力也在不斷增加,這些也都進一步增加了中國在鐵礦石談判中的話語權。
“國際慣例”并非首次被動搖
雖然日、韓、中國臺灣的鋼鐵企業與力拓達成鐵礦石長協價協議的現實,將會進一步增大中國鋼企鐵礦石談判的難度,但業內人士仍對中國鐵礦石談判的前景抱以信心,認為鑒于中國鋼企的特殊地位和強硬態度,其與三大鐵礦石供應商達成單獨的協議價格的可能性在增大。
事實上,今年的“首發價格”之所以不再具有“集體議價機制中的各方均接受”效力,恰恰是因為2008年力拓首先破壞了這一通行20多年的“國際慣例”。2008年2月,巴西淡水河谷與日本新日鐵率先達成了漲價65%的協議,全世界鋼企隨后都接納了這一結果。然而,力拓及必和必拓以“運費未獲補償”為由,在淡水河谷價格的基礎上對中國又大幅提價15個百分點,而在此后對歐洲需求者達成的談判價格卻僅比淡水河谷價格略高一點。因此,有市場觀察家表示,在目前供給過剩的大背景下,即便亞洲鐵礦石市場出現日本和中國兩個價格,又有什么不正常呢?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文章中表示,盡管力拓跟新日鐵等達成了價格協議,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并不意味著故事的結束。首先,這次的客戶是日本,但是中國鐵礦石的整個使用量比日本和歐洲進口總量都還要大。其實,事實上,“第一份協議就代表最終協議”的慣例已經被打破。再次,這些協議“量身定制”的意味是比較濃厚的,也就是說,它或許適用于日本,但不適合作為一個全球的協議。
當然,要沖破運行多年的“國際慣例”并形成一個全新的價格談判機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中國鋼鐵業協會和中國鋼企來說,如何在談判中掌握更多的戰略主動權,談妥適合中國鋼企的適當價格,可能是未來一兩個月中所要面臨的艱巨任務。盡管金融危機導致的“需求萎縮”給中國鋼協提供了“殺價”的底氣,但結果如何仍存在不確定性。
專家指出,在接下來的談判中,中國鋼協和中國鋼企一方面應該堅持自己的立場,將目前所擁有的談判砝碼化為談判動力,爭取中國鋼鐵工業的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中國應該堅決執行限產令和其他各項產業發展政策,扶優限劣,提高產業集中度。專家表示,“如果中國鋼鐵企業能夠繼續保持這樣一個價格聯盟,或者在中鋼協的帶領下形成一個比較堅決的態度的話,應該說還是有談判的余地。”